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从汉代就有过夏至日的习俗。宋代《文昌杂录》:夏至之日始,百官放假三天。《辽史》礼制记载:夏至之日谓之朝节,妇女进彩扇,以粉脂囊相赠送。夏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,且越往北昼越长,北京夏至日昼长约为14时51分。盛夏至,北京城植被繁茂、花团锦簇、勃勃生机,麋鹿苑里到处是彻夜的蝉鸣和麋鹿王的嘶吼,时下正是麋鹿求偶最为鼎盛的季节,金蝉脱壳爬上枝头不断地歌唱,让京城的夏天充满了青春活力。
一候鹿角解
(相关资料图)
一候鹿角解。麋和鹿虽属同科,但古人认为,二者阴阳两极,麋属阴、鹿属阳。麋栖于沼泽,角朝后生,故属阴,鹿栖于山麓,角朝前生,故属阳。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衰,所以,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。古代麋鹿和梅花鹿遍布于中华大地,古人在节气里所说的“麋角解”和“鹿角解”便是麋鹿和梅花鹿。如今麋鹿和梅花鹿都生活在麋鹿苑里,夏至的时候是梅花鹿脱角的时节,同时也是麋鹿求偶最为鼎盛的时节,读者可以在夏至之时到这里一探究竟、对比一二。
鹿王争霸
梅花鹿脱角
二候蝉始鸣
二候蝉始鸣,蝉在古人笔下是一种灵物,是潜藏的高手,正如曹植的《蝉赋》开篇所云:“唯夫蝉之清素兮,潜厥类乎太阴。”这是蜕变的传奇,一旦破土而出爬上枝头,经过最后一次蜕变,便焕然一新,羽化成蝉。大诗人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感叹:“微月初三夜,新蝉第一声。乍闻愁北客,静听忆东京”。是悲鸣的代言,柳永的《雨霖铃·寒蝉凄切》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,被世人广泛流传。“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,虞世南更是咏蝉喻己,通过对蝉的姿态、习性、居所、鸣声的描写,赞颂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,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,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,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。
蝉、知了和老北京人讲的季鸟儿是一种昆虫么?傻傻的分不清,其实他们不一样。蝉的家族种类繁多,有数千种。古人将又大又黑的蚱蝉称为蜩,《诗经》中就有“四月秀葽,五月鸣蜩”的说法。而将又小又青的寒蝉称为螗。所以又有了“蚱蝉鸣夏,寒蝉鸣秋”的说法。那么北京南苑地区常见的蝉是哪种呢?夏至彻夜鸣叫的蝉又是谁呢?
蝉是多种半翅目蝉总科昆虫的通称,在北京话里被通称为“季鸟儿”。在北京南苑地区常见的蝉有四种,按照鸣叫时节的先后顺序分别是:蟪蛄、蒙古寒蝉、黑蚱蝉和鸣鸣蝉。
蟪蛄
在北京最早出土的蝉便是蟪蛄,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有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”的记载。这是一种个头很小的蝉,它的身上和翅膀上长满了杂色的花斑,像是穿上了树皮状的“迷彩服”,有了这身行头,蟪蛄趴在树皮上很难被捕食者发现。在北京土话里,这种蝉被称为“小热热儿”,它来得最早,走得也最早,一般天儿一热,就难觅踪影了。
蒙古寒蝉
天气稍热的时候,一种绿色的季鸟儿登上了枝头,北京人叫它“伏天儿”,它就是蒙古寒蝉,它个头不大,但是在“兄弟”四个中,它嗓门儿最大,蝉是通过腹部发声器来“唱歌”的,蒙古寒蝉的发声器占身体比例是很大的,这才成就了其“蝉中高音”的美誉。
每年北京南苑最热的时候,黑大个儿登场了,北京人称“麻季鸟儿”,这就是黑蚱蝉(也被称为红脉熊蝉)。黑蚱蝉一般七月中旬开始羽化,是京城比较常见的大型蝉,无论白天黑夜,只要高温不断,它就鸣叫不停。黑蚱蝉刚从地下爬出的时候还不是季鸟儿,被称为“季鸟猴儿”,刚蜕完皮的时候全身呈透明的金色。据考证,“金蝉脱壳”的成语就是从黑蚱蝉这来的,退下来的壳儿,是中医中的一味药材,被称为“蝉蜕”。所以二候蝉始鸣指的就是黑蚱蝉。
鸣鸣蝉
现身最晚的蝉是鸣鸣蝉,它在北京话里被叫做“鸣鸣哇”,鸣鸣蝉的个儿头也不小,叫声如名,“鸣—鸣—哇”,就像哭声一般,古人笔下的寒蝉可能就是鸣鸣蝉。每年八月初,鸣鸣蝉才会爬上枝头,一旦出现,数量众多。鸣鸣蝉的繁殖是通过数量取胜的,个体相对脆弱,自身防御能力很差,死亡率很高,因此它会成为很多动物的捕食对象。很多鸟类、哺乳类、两栖类动物会在此时捕食鸣鸣蝉,还有诸如螳螂、蜘蛛和蚰蜒等捕食性的节肢动物也把鸣鸣蝉当作美餐。细致入微的古人们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切,就有了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”的成语。
三候半夏生
三候半夏生。半夏是一种喜阴的植物,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,同时夏天也过半,因此得名半夏。半夏除在内蒙古、新疆、青海、西藏尚未发现野生种以外,广布于全国各地,主要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,常见于草坡、荒地、玉米地、田边或疏林下,是旱地中的杂草之一。半夏在生长过程中会有两次“倒苗”,也就是枝叶枯萎。这是半夏的应激反应,主要是为了保证块茎的生长。第一次是在仲夏时节,因烈日而枯萎;第二次是在仲秋时节,因寒凉而枯萎。半夏的块茎是一种药材,因其药效在半夏的两次“倒苗”期间最大,故有三候半夏生。
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,南苑地区的半夏有所减少,但是麋鹿苑作为一块野生动物的保护地,让半夏以及其他北京本土物种得以在这里繁衍生息。
半夏
标签: